从冬季开始,为了保证在极端寒冷的天气下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春娟和他的同事们24小时待命。
“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远程监控管道安全,实时感知管道压力变化,智能分析大数据和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安全生产压力,有助于保护市民免受寒冬。”李春娟说。
随着数据的整合共享、科技创新的赋能、智能电网的联动,中国迅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城市成为可感知、可思考、可温度的“智能生命体”。
燃气管网819.5公里,供水管网714.1公里,排水管网254公里,热力管网201.5公里,地下公用隧道58.51公里...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所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大型电子屏幕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合肥密如蛛网的城市地下管线,呈现出城市脉动的曲线。
依托城市中覆盖2000多公里地下管网的数万个物联网传感设施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在这里实时感知、监测和分析城市的“心跳”。
随着城市建设和更新步伐的加快,隐藏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网设施越来越复杂。这些“隐藏”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一点“不显眼”的潜在风险就足以威胁到整个城市的安全。
“该系统24小时严密监控,每天收集分析500多亿条数据,自动排查各级安全隐患,并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振强表示,监控中心实现了与合肥20多个部门和企业的数据共享,对城市安全进行全面监控、动态感知、实时预警和部门联动,从而全天候守护城市的“生命线”。
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能化,一个理解的“城市大脑”离不开发展的“神经系统”。
在安徽,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通用平台、行业部门子平台、地方城市子平台构成了“城市大脑”的网络“神经系统”,来自社会治理、经济运行、公用事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海量数据。这里分为“清理”处理,从分散到互动分享,形成支持“城市大脑”高速运转的“脑细胞”,赋予城市“智能”
“全省政府数据已收集100%,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的收集率分别达到94.98%和87.18%。我们逐步推进全社会有序开放的数据共享,赋予“城市大脑”权能,进一步深化场景在养老、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下班路上的交通堵塞对城市车主来说更是“惊心动魄”。
在今天的合肥市,基于交通大数据分析打造的城市交通“超级大脑”,可以快速“思考”和判断道路交通流量,实现智能交通信号调度,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根据交通部门的数据,在工作日高峰时段,合肥市道路畅通路段比例提高了6%左右,15平方公里示范区内的交通效率提高了10%。
从“多开花”到“集中连片”,随着数据“孤岛”的开放,数据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享整合,针对现代城市痛点、难点的各种场景不断延伸、拓展、整合。
城市更聪明,生活更方便,治理更精细。
一网运行,长三角没有漫游感,电子牌照有相互信任和认可...数据开放促进社会共治。在长三角地区,政企协作推动数字技术在创新应用中的迭代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协作描绘“数字中国”新蓝图。
“我们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多家研究所,围绕智慧城市群建设、跨区域政府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场景需求,加大了R&D的投入。用数字技术增强社会治理,让城市拥有速度和温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府和企业解决方案副总裁徐建峰说。
成都融和实业排队叫号系统厂家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智能排队叫号系统、排队机、叫号机、评价器(好差评系统)、呼叫器、多媒体查询及信息发布配套系统等,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不动产登记、智慧税务、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通讯、智慧服务大厅、智慧机关单位等服务窗口行业.咨询电话:028-87438905。